发布:2024-5-13 14:04:36 | 点击:10 | 用户:Lisa | 出自:聘外易 |
---|---|---|---|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法国学者在沪从教15年 见证中法友谊 2009年9月,法国学者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进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工作,成为一名全职教员,这是学院历史上首次聘用全职外籍教师(外籍人才)。在上海15年的授业解惑,魏明德在光华楼西主楼2617的办公室一直为学生敞开。他致力于宗教人类学研究,也讲述古罗马宗教史,他能用法语、英语、汉语等授课,却谦称“会得不少也会得不多”。 今年,正值中法建交60周年,魏明德表示,他很庆幸自己能在上海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早在10年前,魏明德还曾被评为“中法关系5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50名法国人”之一。 跨域:多国学术游历,“知天命”之年来到上海 上世纪80年代,魏明德在法国、美国等分别获得政治学博士、神学博士,并进入欧洲议会工作,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法国斯特拉斯堡等地任职。1996年,他开始把工作重心放在学术研究以及教学方面,并开启了对亚洲及东亚方面的“关照”,这方面比较引人关注的是他对于中国彝族的经典、彝族文化的研究及整理工作。 1987年,因为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工作需要,魏明德到了中国。踏足绵延了5000多年华夏文明的这块土地,在作为人类学工作者的魏明德看来,是极为重要的开端。上世纪90年代之后,他开始频繁地前往中国开展田野调查。他在四川凉山地区的工作,主要呈现在他2008年出版的《从羊圈小村到地球村——凉山彝族的生活与传说》。 游历欧美多国并在宗教学、人类学等学术领域颇有成就的魏明德,在“知天命”的年纪落脚上海从教,一待就是15年。“与我一同入职哲学学院的还有一位德国籍教师。”魏明德对于当年来复旦工作的情形仍然记忆犹新。 跨界:学术与艺术,是Benoît也是“笨笃” 因为学术会议交流及过往在中国开展的田野调查工作,魏明德在中国结识了不少学者朋友,“我和哲学学院的李天纲先生,历史系的姚大力先生等很早就认识了。所以,当工作机会出现时,我就自然而然地过来了。” 魏明德是位能用汉语授课的外籍教师。他带宗教学专业的博士生,也给复旦学院的本科生做班级导师。承担面对留学生的全英文硕士课程的教学工作,也是复旦大学徐光启文明对话与交流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有一个学期,魏老师还和中国哲学教研室的白彤栋老师合作一起上中国哲学的课。”魏明德的学生助理介绍说。 4月10日,一场中法文化年的画展在复旦大学开展,复旦大学及哲学学院的相关领导、法国驻上海总领事、瑞典驻上海总领事等中外嘉宾出席。这场画展的主人公就是艺名为“笨笃”的魏明德教授——是写意的学者,也是满腹经纶的艺术家;是Benoît,也是“笨笃”。 下得了田野,也上得了画桌。写得了著述,也教得了拉丁文。 对于学生以及外界对自己的关注和推崇,魏明德显得从容而淡定。对于艺名为什么是“笨笃”,他解释道:“主要是法语Benoît的发音和笨笃的汉语发音较为相近。此外,选择这两个字,是因为两个字有相同的部首(都是竹字头),看上去很和谐,更重要的是,从中国书法的角度,这两个字写起来很有美感。”这是一位深谙中国文化的法国学者对于自己艺名的解读。 “笨”得如此深沉的Benoît给人的感觉却是大智若愚,而跨界多个赛道的魏明德教授不得不让人钦佩。 近两年,魏明德相继出版了《礼仪之力:社会人类学的新视角》《诠释三角:汉学、比较经学与跨文化神学的形成与互动》,在跨学科、跨文化的学术探究上又进一步。 多种语言行走世界难得,跨学科探索也不易。学生该如何培养?“在上海工作15年,可以看到,同学们的头脑都很棒。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发挥他们五官的体验力。对于研究生、博士生,我认为多样性和专业性很重要。”魏明德认为学生要有自由性和独立性,对于自己,他更倾向于扮演“严厉的爸爸”的角色,在与学生保持“距离感”的同时让他们明白“获得太多关怀的孩子或许长不大”的道理。 跨区:坐过上海的全部地铁线路 在上海(上海外教招聘)工作、生活的15年,学者魏明德自称没有去过上海全部的图书馆,倒是坐过上海所有的地铁线路。因为学术研究的需要,他用坐地铁的方式去到上海的目的地。“最后一公里”于他并不是问题,徒步是魏明德乐于接受的方式。并不善长运动的他称徒步就是最好的运动。往返于居所与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除了地铁把他运送进出杨浦区,所有连接地铁站的路途,他都靠脚步去丈量,这或许也是一种“田野调查”吧。 他喜欢去复兴中路上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听音乐会,这是他保持了很多年的爱好。同时,他欣赏徐家汇的历史渊源,也赞赏虹口的街区风貌。“我十分乐意在学校继续工作!”魏明德庆幸自己在上海工作15年之际,见证了中国与法国建交60周年。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年初,魏明德接受了中国新闻社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特别策划“东西问”的专访,而在10年前的2014年,在中法建交50周年的时候,魏明德还曾被评为“中法关系5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50名法国人”之一。 法国学者在沪从教15年 见证中法友谊 |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