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24-4-15 14:27:28 | 点击:10 | 用户:Lisa | 出自:聘外易 |
---|---|---|---|
文章来源:中国日报网 俄罗斯外教娜塔莎:最大成就是得到学生的认可 翻开俄罗斯外教娜塔莎(Наташа)的微信朋友圈,置顶的是一组古风写真。照片中的她,身着一袭华美汉服,扎起发簪,画上花钿,或团扇遮面,或撑把油纸伞,在大雁塔下笑靥嫣然,裙裾飘飘。 “来中国教俄语是我最初的梦想,做中俄文化交流使者则是我毕生的梦想。”娜塔莎说。 克服俄语“弹舌”有窍门 2017年秋天,24岁的俄罗斯姑娘娜塔莎,只身来到中国西安(西安外教招聘),在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通学院担任俄语教师。 此前,硕士毕业的她一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教授俄语。“教俄语是我从小的梦想。”娜塔莎表示,相比给俄罗斯人教俄语,教中国人俄语更有趣,更具挑战性。 俄语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发音拗口,字母难学,单词变格变位复杂,语法繁琐,初次接触难免产生畏难情绪。“比如名词就分主格、所属格、给予格、直接格、工具格和前置词格等。”娜塔莎介绍。 为了帮助学生们缓解压力,在常规授课同时,娜塔莎让大家分组PK听说读写,并通过开展多种主题的拓展课程,向学生们讲授俄罗斯文化史,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俄罗斯文化和俄语知识。 对于俄语发音中的难点“弹舌”,娜塔莎分享了一个“秘笈”——初学者可以含一口水,微微仰头,振动喉咙,利用水的力量吹动舌头,勤加练习几周就“弹舌”自如了。 “只要多读多背多写多练,俄语学习路上的所有困难就像纸老虎,一捅就破了。”娜塔莎坦言。 事实上,为了方便教学,娜塔莎自2017年开始在陕西师范大学学习汉语,现在,她已是该校世界历史专业的博士生,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 为中俄教育领域合作出力 为人师者,最值得欣慰的莫过于看到学生学有所成。 2023年,娜塔莎回到俄罗斯探亲,其间应邀在圣彼得堡担任俄语考试监考官时,遇到了2017年教过的中国留学生。“萨沙,是你吗?”娜塔莎用俄语轻声问。“老师,您还记得我?”学生很惊喜。“当然记得,怎么会忘记?”娜塔莎颇为骄傲地说,“我记得我所有的学生和他们的俄语名字。顺便说一下,萨沙顺利通过了考试,真的很替他开心。” 采访中,各班评选出的优秀作业在教学楼走廊两侧依次展示。娜塔莎表示:“通过两年的学习,这些学生可以达到俄语三、四级水平,成绩优异者有机会前往俄罗斯圣彼得堡交通大学继续深造。” 据了解,为服务和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高铁“走出去”战略,积极对接中俄轨道交通领域的教育合作,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亚历山大一世皇帝交通大学合作成立了国际交通学院。自2018年起,该学院累计有154名学生赴俄罗斯留学深造。“这其中,有娜塔莎的一份辛勤付出。”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通学院副院长靳丽君说。 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娜塔莎收到学生送的一束鲜花。“作为老师,最大的成就是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 娜塔莎总说,她很幸运:“刚来西安时,人生地不熟,同事教我打车,教我使用翻译软件;迷路了,大家来接我;身体不舒服,他们陪着我去医院。” 趁着假期,娜塔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北京、上海、成都、长沙、郑州……感情最深的还是西安。“这里有着千年历史文脉,同时又非常现代。有我热爱的工作,有热心的领导、同事和亲爱的同学们。” 读懂西安 享受美好 入春的西安,乍暖还寒,1.74米高的娜塔莎身着一条灰色针织长裙,端庄优雅。“西安没有冬天,一年四季都适合穿裙子。”娜塔莎笑言。 娜塔莎出生于寒冷的西伯利亚,那里冬天气温低至零下40℃左右,所以来西安后,娜塔莎很喜欢这里的气候。 登华山看日出,去博物馆打卡,拍一套汉服写真,在城墙上跑马拉松,骑自行车穿行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娜塔莎非常享受这些触手可及的美好,她认为,这才是读懂一座城市的正确方式。 “当我有时间做饭,我会一天做中国菜,一天做俄罗斯菜。”娜塔莎说,她早已适应了在西安的生活。下班后,她常去逛菜市场,专门买书学做中餐,包白菜牛肉馅的饺子,甚至学会了做biangbiang面……爱吃辣的她还关注了最近“火出圈”的天水麻辣烫,“看起来非常美味诱人”。 在回俄罗斯探亲的日子里,娜塔莎仍保持着一周吃两次中餐的习惯。“圣彼得堡有不少中餐馆,还有西安肉夹馍。”娜塔莎说,家人聚会,她会特意做中国菜,以至于大家常常调侃她:“你更像是中国人”。 娜塔莎经常通过网络向家人介绍西安,她的很多亲人、朋友都来过西安。今年春节,娜塔莎和家人在圣彼得堡一起庆祝中国新年。“现在这些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都非常了解西安,喜欢西安,希望还能再来西安。” 娜塔莎说,语言交流架起了两国文明互鉴的桥梁,她愿成为“桥梁使者”,因为她爱这座城。 |
|||
相关推荐: |